close

陪伴,需要品質!
 
「在我第一個孩子出生時,我和先生兩人都忙於工作,所以把孩子托給保姆帶。一直持續到他上大班為止。後來,我們漸漸發現他非常地沒有安全感,語言的發展也不太好,有些結巴。更重要的是,他表現出來的樣子總是沒有自信,我開始意識到,是不是我們太少陪他的關係?在保姆那兒,他只是有食物吃,但沒人陪他說話,給他關愛,於是,後來,我把工作辭掉,在家裡專心陪他。
 
剛辭掉工作時,我感到非常欣慰,因為孩子的狀況好轉了,每天,我還會講故事給他聽,陪他入睡,他不再那麼地沒有安全感。但,一段時間以後,我和他的戰爭,也隨著相處時間的增長而展開。我沒有辦法接受,他作功課總是拖拖拉拉;上學時,忘東忘西;有時,他告訴我,他在學校被同學期負,我聽了雖然也很難過,但我認為總不能什麼事都幫他處理,他應該要在獨立中學習自己面對問題。但,這種事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發生,我實在不會處理這樣的事,除了對他生氣,我自己也難過,又能怎麼辦呢?我會的,只有他的功課,但,這部份我又會覺得我幫他做太多了
 
想全職地陪伴他,當一個好媽媽,為什麼這麼難呢?老實說,有時我會有一股巨大的失落感。為了孩子,我放掉工作,我的人生也因此中斷,但,現在,為什麼我每天只是一直在挫折和憤怒、難過之間循環呢?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~新竹陳媽媽
 
究竟,「陪孩子」是一門怎樣的學問?怎樣的陪伴,才是一種能讓彼此都舒服、都愉快的過程呢?陪伴,可以如何轉化成一種「有品質」的教育過程呢?
 
本文特地專訪人本教育基金會駐 南 投專員曾威凱,以及讀者服務部主任賴秀枝(秀媽)。威凱是人本駐 南 投中正國小專員,秀媽則不僅和孩子之間相處有道,多年來在人本擁有豐富的父母諮商經驗,相當了解父母的需求。本文分別請威凱分享在 南 投中正國小帶當地學生,以及秀媽不斷摸索而來的各種經驗,來和父母聊聊幾個關於「陪伴」的核心問題。
 
父母也要享受在陪伴之中
 
問:有些父母覺得很難兼顧自己的工作與孩子,陪孩子好像得壓抑了自己的實現,面對這樣的說法,您會怎麼回應呢?
 
秀媽:每當有人問我,陪孩子,是不是一定要把工作辭掉,我都會先建議他,如果她不是和孩子之間非常「麻吉」,大可不必這麼做。
 
事實上,以我自己來說,我的工作也很忙碌,晚上也常常沒有時間回家煮飯,但,這不影響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。因為,當我們談到「陪伴」,它最重要的意義其實是在於──讓孩子有一個傾訴、聆聽、無話不談的對象。所以,重點不在於時間長短,即使我下班後只有幾小時,我和孩子還是可以在這幾小時內談得很愉快、感到很溫暖。因為我們都想跟對方聊,都有好多好多話想跟對方說,每次,坐在兒子的機車上,我都在他耳朵旁邊溫柔地、不停地和他講話,對我來說,這是最大的享受!
 
除此之外,父母自己也得享受在這份陪伴裡才行。而不是嘴上說陪伴,心理卻認為這是一種自我的犧牲,很多父母會覺得下班後,累都累死了,還要花時間陪小孩。會這樣想的父母,通常不太知道如何把孩子當成朋友。如果,你真的把小孩當成一個好朋友,你不會去想「我說這些他聽得懂嗎?」或是「這是大人的事,不用跟小孩說」。事實上,孩子非常敏銳,他們看得出你的喜怒哀樂,只要你願意,像一個朋友般和他們分享你的心情感受,他們一定聽得懂,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傾聽對象!試想,和一個好朋友相處,你會去在意和他聊天是在犧牲自己嗎?不會,你反而會很高興,自己在世界上,多了一個彼此依靠的朋友! 
 
當陪伴者,而非監督和驗收者
 
問:我想陪孩子,但孩子總嫌我煩,有時,我也很焦慮,到底要跟孩子聊什麼才好呢?
 
秀媽:孩子會嫌我們煩,一定有他的理由。父母不妨先別焦慮和沮喪,靜下心來想一想,和孩子相處的過程裡,我們都說了哪些話,做了哪些事? 
 
有些父母想跟孩子聊天,又不知道怎麼聊,一開口,全變成了問題:功課寫了沒,澡洗了沒,書念了沒對小孩來說,父母根本是一個監督者,他們怎麼會希望你以這樣的方式去「陪」他呢?
 
還有一些爸媽,認為陪孩子就是要和孩子做一樣的事,說一樣的話。像是,小孩玩積木就要坐在一旁跟他玩,甚至指導他;小孩喜歡跳街舞,父母也硬是得要學跳舞才行!事實上,壓力並不用這麼大,剛才說過,父母自己必須也要享受在這份陪伴裡才行,所以,父母大可以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讓小孩也去做他喜歡做的事,不必隨時站在孩子身旁,讓兩個人都不自在。像我和兒子,彼此都很享受各自的空間,我可以專心看我的報紙,他可以專心看他的書,各有空間,互不干擾,卻很愉快,因為我們知道,有話想說時,對方一定會是第一個傾聽者!
 
問:我想陪孩子寫功課,但每次都落得吵架收場,怎麼辦?
 
威凱:做功課鬧得彼此都不愉快,往往是因為爸媽覺得:「小孩為什麼怎麼教都不會呢?」首先,父母一定要能擺脫掉「我得負起孩子學不會的責任」的想法。因為一旦被這樣的想法綁住,父母又容易從一個「陪伴者」變成一個「驗收者」了。你會一直去在意他的字怎麼沒有寫在格子裡?為什麼學過了還算錯?這樣一來,不吵架也難,因為,「驗收者」和「被驗收者」之間的關係,本來就是緊張的呀!
 
當我陪孩子寫功課,我一定會讓他們感受到:會不會,跟他們笨不笨無關,這樣一來,他們才敢在我面前問任何問題。他們問了問題,我也不會馬上跟他們說答案,而是真正陪他們一步步去想。拋開答案,拋開會不會的責任,才能和孩子拉近距離。
 
發脾氣前,請先想想孩子的心情
 
問:我知道不論孩子發生什麼事,都應該跟他站在同一邊,陪他度過。但,有些事真的讓人不得不生氣,像是,他考最後一名,我該怎麼放下情緒,去陪伴他呢?
 
秀媽:有一次,我的孩子也考了最後一名,我的確很驚訝,但,我第一句問他的是:「你會不會很難過,需要我陪你嗎?」父母常為了孩子考不好、或是某項成績不好而生氣,但,其實發生這樣的事情,最難過的是孩子。他考不好、學不會,自己的壓力比我們還大,而且一定有原因,我們卻常常只看到自己的在意,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。陪他,就是先看到他的感受,才能和他一起解決問題!
 
問:如果我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發生衝突,我該怎麼陪他一起解決,父母適合介入這樣的問題嗎? 
 
威凱:我常覺得,有些事情,父母可以不用急著跟孩子談,像是:孩子的行為問題。但,一些孩子非常在意的事,父母卻一定要抓住機會和孩子談。和朋友之間的衝突,絕對是孩子在意的事,他們需要有大人聽他們說,幫助他們一起面對人際關係上的不穩定性。
 
有些父母聽到小孩跟別人吵架,不是劈頭就問是誰先惹誰,來一番道理訓誡,就是表現得束手無策的樣子。但,小孩這時最需要的,是自己的感覺被肯定了,他有什麼感覺,是悲傷或難過,都需要被認同,一旦沒有得到聆聽,孩子會覺得自己被遺棄,這時,講再多的大道理,都是枉然。
 
秀媽:面對人際關係,孩子是需要大人幫忙的。舉例來說,我兒子曾經和兩個朋友很要好,有一天,那兩個朋友吵架了,彼此都跟我兒子說,如果他跟另一個好,就不會理我兒子。我兒子非常難過,回到家,我和他討論,請他好好地去問那兩個同學,為什麼非這樣不可,兒子說他問過了,但沒用。後來,我們一起想了好多辦法,都用盡了,情況依舊。看著我兒子這麼不快樂,有一天,我跟他商量,由我來打電話給其中一位同學,打過去後,我沒有講什麼大道理,只是告訴那個孩子,我看到我的兒子因為他們而變得不快樂,我也感受到我兒子非常在乎他們,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,請他幫我想一想,如果他們是我兒子,應該怎麼做呢?
 
沒想到,隔幾天,那兩個同學開始漸漸地玩在一起,雖然有點彆扭,但也並非全然地不願意。我想,孩子遇到人際問題時,大人不必太緊張,覺得自己並不是什麼人際關係專家,重要的是先聽孩子的感受,讓他說,他會先自己發展方法,真的不行,再適時地出面幫他做溝通。畢竟,許多事情,孩子並不太會,而我替孩子做溝通,也不過是陪另一孩子換一個角度來幫我想辦法,想的過程裡,他會去體貼別人,同理別人,就像我陪自己的孩子思考的過程一樣!
 
問:我很擔心,太多的陪伴會不會讓我的孩子變得不夠獨立,以後,反而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?
 
威凱:有一個迷思得先浧清。許多人認為,少一點陪伴,孩子會多一點獨立。但,許多時候,如果「獨立」沒有在陪伴的前提下完成,那些習慣自己處理事情的孩子,反而是處在孤立的狀態。這些孩子將來可能看起來很能幹,能一個人完成一些事,但,他們時常悶悶的,也不太和其他人建立關係,因為,缺乏對人的信任感,那樣的獨立,反而是很脆弱,很危險的。  
秀媽:陪孩子,不代表要幫孩子去做,而是,幫助他在過程裡發展思考的能力,他才有可能真正變得獨立。重要的還是去聽孩子說,讓孩子敢說。
 
有一次,兒子的學校老師打來家裡,說兒子對他不禮貌。兒子一回家,我想先聽他說,便問他在學校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,他說「有,我跟老師頂嘴。他說要交班費,我問了一句:『那如果沒帶呢?』他就生氣了。」我什麼也沒說,只是繼續問他,「那你覺得老師為什麼要這麼生氣呢?」他說,「他覺得我挑釁。可是我沒有啊,我只是想到,要是有人真的沒帶怎麼辦?」我讓孩子說出他沒有在老師面前說出的想法後,再和他一起想,為什麼老師會有那樣的感受?還怎麼樣可以讓老師愉快地接收到兒子真正的想法
 
我總是和兒子這樣討論事情,多年來,他變得很會思考,在學校,他功課或許不是最好,但,面對問題時,他卻很能夠自己發表意見,發展解決的方法。像是,他小學三年級就會去和訓導主任溝通,為什麼一定要戴帽子上學,既不安全也不容易辨識,徒增困擾,訓導主任竟然也重新檢討,往後,學校接納了我兒子的意見,讓學生可以不帶帽子上學!此外,他在班上玩牌,老師說他聚賭,挨了一頓罵,隔天,他自己跑去找老師討論,什麼是聚賭,為什麼他不算是聚賭,老師也被他說服了。
 
當我們在擔心孩子的功課、擔心孩子未來的競爭力之前,先放慢腳步,陪他一起停下來想一想,發生了什麼事了?你為什麼會這樣想,更重要的是,無論如何,父母都會陪他在身旁,接納他,疼惜他,這樣的疼和陪,絕不是溺愛,而是讓他在理性思考的路上,有足夠的愛能依靠,畢竟,被愛得夠、有足夠的討論經驗的孩子,才能真正獨立! 
  
  


*本文摘自人本教育札記第18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幸福教練-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